特邀讲者将报告其近两年内在医学图像计算领域的工作进展,包括医学图像处理、分析方法的重大创新,及与临床或基础医学学科交叉的突破性应用。上述工作需为特邀讲者及其团队的原创性成果,且已发表于本领域重要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
讲者名单(更新中,按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陈浩(香港中文大学)
Hao Chen is a post-doc fellow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Previously, he received the Ph.D degree from CUHK and the B.S. degree from Beihang University (BUAA), China. He obtained the award of Hong Kong PhD Fellowship (HKPFS) in 2013 and Gold Medal Award from BUAA in 2012. He won the Best Paper Award in MIAR 2016. 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medical image computing, deep learning, and computer vision.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papers in top-tier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 such as CVPR, ICCV, MICCAI, AAAI, MIA, IEEE-TMI, etc. He serves as the reviewer of several premium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 including NIPS, MICCAI, IEEE-TMI, NeuroImage, etc. The team he led has won 15 grand challenges on medical image computing, such as Gland Segmentation Contest, Endoscopic Vision Challenge@2015MICCAI, LUNA Challenge@2016ISBI, etc.
----
丛丰裕(大连理工大学)
丛丰裕博士从2013年12月开始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丛丰裕在2002和2007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分别获得本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工学博士(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学位;从2007年至2013年在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工作(职称依次为博士后、初级讲师、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并且于2008-2010年在职攻读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哲学博士(数学信息技术专业)学位。丛丰裕是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客座副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IEEE高级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SCI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编委,多个国际主流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在芬兰所指导的硕士论文曾经获得芬兰2014年最佳硕士论文奖。主要研究方向:脑信号处理、盲源分离、非负矩阵分解与张量分析、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等。出版一本英文专著,发表英文期刊和会议论文共计60余篇。
----
樊令仲(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樊令仲博士,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主要从事宏观尺度上基于多模态脑成像技术的脑网络组学研究,致力于构建面向脑网络组学研究的新一代人类脑图谱,以及建立脑图谱在认知科学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示范。目前,已在国际期刊,包括Cerebral Cortex、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共30余篇,第一作者SCI论文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973子课题1项,北京市科委脑医学计划项目,并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多项基金委、科技部以及科学院的研究课题中,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培养计划,担任中国解剖学会脑网络组分会、断层影像解剖学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
方若谷(University of Florida)
方若谷博士,现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博士于2014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获工程学士学位。方博士现任佛罗里达大学SMILE实验室的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医学大数据,智能医学影像,健康信息学,神经影像分析,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在国际知名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40余篇, 包括ACM Computing Survey(JCR一区,影响因子5.243),IEEE Transaction on Medical Imaging(JCR一区,五年影响因子4.3),Medical Image Analysis(JCR一区,影响因子4.4),以及MICCAI(医学图像顶级会议)。方博士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CRII, Oak Ridge Associated Universities (ORAU) Ralph E. Rowe青年教师奖,大脑图谱和治疗学学会青年科学教奖,IEEE国际图像处理大会(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最佳论文奖,Medical Image Analysis(医学影像分析顶级期刊)最热门论文, Irwin and Joan Jacobs 学者奖学金等,入选ACM Future of Computing Academy。方博士担任国际稀疏算法和医学影像专题研究会联合主席,以及计算机医学影像和图像学期刊的客座主编。
----
高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Medical School)
高伟博士,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Medical School,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副教授,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神经影像研究主任。2004/2006年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士/硕士学位,2010年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博士学位。曾任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助理教授。主持美国NIH R03,R21,R01 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20余个。长期从事大脑功能连接研究,领导国际上最早开展婴幼儿大脑功能发育的研究室之一。50余篇文章发表于PNAS,Biological Psychiatry,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 等重要杂志,研究成果被Science News,Science Daily,Medical Express,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ournal Watch等广泛报道。在国际上最先揭示小儿默认网络成长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大脑各个基本和高级网络的纵向成长过程。现主导国际上第一个研究怀孕期间母亲吸毒对胎儿/新生儿大脑发育影响的NIH R01项目。早期结果揭示受吸毒影响新生儿即显示大脑异常功能链接,且异常程度预测未来行为和脑认知发育结果,此发现国际广泛报道。曾获得RSNA Trainee Research Award,UNC-Chapel Hill IBM Junior Faculty Development Award等奖项。
----
高跃(清华大学)
高跃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分别于2005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学位,2008年和2012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Research Fellow、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2016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主要研究工作集中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医学图像分析,在IEEE TIP、TCSVT、TMM、TNNLS、HBM及MICCAI、CVPR、AAAI、IJCAI等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Google学术引用3400余次,12篇论文被收录为ESI高被引论文,由Elsevier出版视觉计算领域英文专著两部。
----
郭艳蓉(合肥工业大学)
郭艳蓉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3年6月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8月至2016年9月在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图像显示增强与分析实验室(IDEA LAB)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11月起于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Medical Physics、MICCAI、ISBI等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
黄恒(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Dr. Heng Huang is a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SE) at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UTA), and an Adjunct Professor of Clinical Sciences at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UTSW). Dr. Huang received the PhD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at Dartmouth College, and the BS and MS degrees fro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imaging genetics, medical image analysis, bioinformatics,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health informatics, neuroinformatics, and precision medicine. Dr. Huang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40 papers in top-tier conferences and many papers in premium journals, such as NIPS, ICML, KDD, RECOMB, ISMB, IPMI, MICCAI, IJCAI, AAAI, CVPR, ICCV, SIGIR, Bioinformatics, IEEE Trans. on Medical Imaging, Medical Image Analysis, TKDE, etc. As PI, Dr. Huang is leading an NIH funded R01 project on imaging genomics based complex brain disorder study, multiple (5 as PI and 3 as Co-PI) NSF funded projects on biomedical data science, neuroimaging, big data mining, precision medicin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data mining and privacy-preserving, computational biology, smart healthcare, cyber physical system, and also industry (e.g. Con Edison in New York City) funded projects on computational sustainability, smart metering, and smart grid.
----
蒋希(电子科技大学)
蒋希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于2009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学士学位,2016年获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学位。2010-2016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CAID实验室先后从事研究助理、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脑磁共振数据处理与分析,大脑皮层沟回功能交互分析及其在认知科学与临床脑疾病应用。担任包括NeuroImage在内的十余个期刊论文评审,担任包括MICCAI在内的多个会议论文评审。在包括Human Brain Mapping,IEEE Trans等系列刊物和MICCAI等学术会议Proceedings共发表论文近80篇。曾获得2016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6年美国佐治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杰出毕业生、2014年ISBI会议最佳论文提名、2013年OHBM年会Trainee abstract award、2009年陕西省优秀本科毕业生等多项荣誉。
----
雷柏英(深圳大学)
雷柏英博士、深圳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荔园优青”、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深圳市高层次后备级人才。分别于2007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新加坡南洋大学博士学位。共主持了10项研发项目,包括3项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3项省部级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经费超过300万。2011年-2013年先后在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2014-2015年在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2016年-2017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访问。研究领域为医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发表了60余篇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包括33篇SCI检索的期刊文章(22篇为第一作者、18篇通讯作者)、29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SCI论文入选扩展版高被引论文。截止2017年5月4日,谷歌学术总引用565次,单篇文章最高引用116次。担任IEEE TSP,IEEE JBHI,TMM,TASLP,Pattern Recognition,Information Science,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等国际SCI期刊的审稿人。
----
雷旭(西南大学)
雷旭博士、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西南大学睡眠神经影像中心主任、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具有数学(本科)、生物医学工程(硕博连读)交叉学科背景,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兴趣包括:睡眠与多模态神经成像,睡眠障碍神经影像,EEG-fMRI同步采集/融合技术等。目前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课题、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已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检索,成果多次登上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等杂志的封面。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软件注册登记2项,出版专著1部。
----
梁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梁栋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赴香港大学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11年4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现任国家地方联合“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深圳先进院医工所所长助理、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和生物医学成像。迄今为止在包括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edical Physics,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其中含一项美国专利,申请4项国际PCT专利。受邀担任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 Associate Editor、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等科研项目。
----
彭汉川(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
Hanchuan Peng leads a Brain Big Data research group at the 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 with the goal to develop revolutionary technologies to generate, manage, visualize, analyze, and understand massive-scal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ata related to brains, especially human brains, for both basic research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Before joining the Allen Institute, Peng was the head of a Big Image Mining group at Janelia Research Campus of 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e is also an affiliate/adjunct faculty member (professor) with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SA), University of Georgia (USA),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etc. Peng was the founder of the annual Bioimage Informatics conference. He serves as the steering committee chairs for both the Bioimage Informatics conference and the Brain Informatics conference. He currently also serves as the co-Editor-in-Chief of the journal Brain Informatics (Springer Nature), and the Section [Chief] Editor of BMC Bioinformatics (Springer Nature) overseeing the section of imaging, bioimage analysis, and data visualization.
Peng is the inventor and a highly cited author of a number of algorithms and software/hardware systems, including Vaa3D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0; Nature Protocols, 2014), BrainAligner (Nature Methods, 2011), UltraTracer (Nature Methods, 2017), SmartScop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mRMR (IEEE-TPAMI, 2005), 3D Virtual Finger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0;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SmartACT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TeraFly (Nature Methods, 2016), etc. Peng's recent work includes developing novel algorithms for 3D+ image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building single-neuron whole-brain level 3D digital maps for model animals, and Vaa3D, which is a high-performance visualization-assisted analysis system for very large multi-dimensional images. He built the first neuron stereotypy map of a fruit fly brain (Nature Methods, 2011), co-developed the first single cell resolution 3D digital maps of C. elegans (Nature Methods, 2009; Cell, 2009), led several largest studies to-date on 3D brain image registr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Nature Methods, 2011; Cell Reports, 2012; Nature, 2014), and is the lead for a major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project "BigNeuron" that is establishing the largest neuron database in the world. He was also the inventor of the widely cited minimum-Redundancy Maximum-Relevance (mRMR) feature/variable selection methods in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top-10 most popular IEEE-TPAMI papers since 2005).
Peng was a co-recipient of USA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Cozzarelli Prize (2013), which "recognize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scientific disciplines represented by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His work has been featured in Nature News, Science News, Science Magazine, NPR, NBC, etc.
----
钱步月(西安交通大学)
钱步月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3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曾任IBM 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参与或主导过多项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美国海军(ONR)资助的科研项目,成功的将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医疗信息领域。曾在雅虎的搜索大赛中成绩优异并获得雅虎研究奖资助,主持雅虎研究院下一代搜索排序系统的研究开发。近五年在IJCAI、AAAI、KDD等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在TKDE、TIP、DMKD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近10篇。主要获奖包括:IBM公司最高级成就奖和“最佳专利发明奖”,2013年SIAM Data Mining最佳研究论文奖银奖,雅虎研究奖。现任贵州省卫计委信息中心副主任,“大数据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医疗数据分析方向负责人,陕西省数字医学学会副主委,CCF西安分部秘书长,2017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年会联合主席和秘书长。
----
秦璟(香港理工大学)
秦璟博士,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助理教授,智慧健康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2009年,从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到2014年,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及人机交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14年到2016年,任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曾获2009年香港医疗及保健器材行业协会优秀研究生奖及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杰出研究计划奖学金。他和合作者获得第四十届国际仿真及游戏协会年会杰出论文奖提名,国际医学图像与增强现实会议(MIAR)医学图像计算优秀论文奖,国际普适机器人及环境智能会议(URAI)优秀应用论文奖。目前研究兴趣包括: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可视化与人机交互技术,3D建模技术,健康信息学等。参与多个相关项目的研发,并在这些领域的主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120余篇论文, 包括MedIA,IEEE Trans 系列,IEEE JBHI,IEEE CG&A,MICCAI,AAAI及PG等。担任了数个相关会议的技术委员会成员,以及这些期刊及会议的评阅人。
----
宋森(清华大学)
宋森,男,博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清华类脑研究中心及麦戈文脑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13岁时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2002年获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冷泉港实验室及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博士后研究。于2010年加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要从事计算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跨界研究,有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对脑科学、深度学习算法和基因组学也有相当经验。其代表性工作包括对神经突触可塑性对精确放电时间的依赖性(STDP)的理论研究,对脑网络最小模块结构的研究。这些研究现在构成了类脑计算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2000年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关于STDP的文章单篇引用1500余次。而2005年在PLos Biology上发表的脑网络最小模块结构相关研究也已被引用500余次。2005-2010年在麻省理工大学Sebastian Seung实验室博士后期间将深度学习算法运用到重构大脑连接图谱工作中,为深度学习算法早期成功案例,文章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宋森还有丰富的工业界和创业经验。1998-2001年期间为Ikena.com的合伙创始人,开发网上浏览共享软件,该公司后被net2phone公司收购。2001-2002年期间供职于 GPC Biotech,任计算生物学家,发展基因分析算法和搭建大规模数据分析系统。2008-2010期间为人工智能图片搜索公司sobyli科学家,后因回中国发展而退出。2012-2013年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科学家,研发神经网络在图像分割与识别方面的应用,在深度学习顶级会议NIPS上发表文章。实验室学生利用相关算法在2017年kaggle国际数据大赛肺癌分割与诊断任务中获得第一名。
----
唐晓颖(中山大学)
唐晓颖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客座教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客座教授。于2009年获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及英语双学士学位,2011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及应用数学与统计系双硕士学位,2014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像科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访问教学。研究领域为医学图像处理,多模态磁共振图像分析,统计形态分析,数据分析,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包括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Hippocampus,Brain Structure & Function等知名期刊上发表2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10篇学会Proceedings论文,12余篇会议摘要,书籍章节1部,国际专利1项。受邀在多个国际重大学术会议上给予讲座。担任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以及Frontiers in Neurology期刊副编委,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包括: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Neuroinformatics,IEEE Trans on Medical Imaging等。
----
夏勇(西北工业大学)
夏勇博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分别于2001、2004和200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悉尼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和多媒体信息技术(BMIT)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于同年12月回到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展医学影像分析、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担任学院多学科交叉计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工委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视觉大数据专委会常委、陕西省图形图像学会理事和陕西省外专局引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担任IEEE-TIP和Pattern Recognition等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并先后应邀担任MICCAI Workshop on MCV、ISBI、Brain Informatics和IScIDE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组织委员会委员或分会主席。
----
向德辉(苏州大学)
向德辉博士、苏州大学副教授。分别于2007年获得四川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分割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青年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重点项目等。在IEEE Trans系列刊物等发表了20余篇国际期刊和学会Proceedings论文。
----
杨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硕士,工学博士,香港大学博士后。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四十余篇,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NeuroImage》和《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十三五科技部重点项目1项(1043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磁共振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商学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抗癌协会影像诊断分会侯任主委等学术任职。《实用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常务编委,《Plos One》、《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杂志》、《中国CT&MRI杂志》和《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编委;《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责任编委。
----
杨开富(电子科技大学)
杨开富博士,电子科技大学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6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此前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视觉感知机理的计算建模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包括IEEE Trans. PAMI、IEEE Trans. IP、IEEE Trans. ITS及顶级会议CVPR、ICCV、ECCV论文1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其中已授权8项。现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委员。
----
杨林(University of Florida)
杨林博士现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和计算机系终身副教授(2014年作为头批通过佛罗里达大学杰出人才招聘计划教授,UF Preeminence Hiring Professor),长期从事医学图像分析(特别是显微图像分析),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研究,在诸多跨学科前沿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杨林博士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包括IEEE TPAMI,IEEE TMI,IEEE TBME,MIA,Nature Medicine等),同行评审会议论文50多篇 (包括CVPR,ECCV,MICCAI等),论文总计被引用10000余次,H-index为28。杨林博士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得了MICCAI 2015 Young Scientist Best Paper Award(青年科学家奖,近900篇论文投稿中仅4篇获奖,MICCAI 2015 Young Scientist Best Paper Award Runner-up(青年科学家奖提名,近900篇论文投稿中仅13篇获奖)。
杨林博士现在是20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Associate Editor)和审稿人。还筹办组织了若干国际会议,例如2010到2016年度的MICCAI Workshop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MICCAI) 并多次应邀在国外知名科研院校做相关学术报告。近年来,申请人主持或参与了美国国家健康局R01基金(NIH R01)、美国肺癌协会基金等科研项目,主持的实验室(12名全奖资助的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6名本科实习生)总共获得超过3百万美元的科研经费资助。申请人是两项NIH R01的唯一主持人(Single Principle Investigator)。申请人常年参加美国健康总局(NIH)和自然科学基金(NSF)的基金评审工作。
----
姚建华(NIH)
Jianhua Yao is currently an Associate Scientist in the Radiology and Imaging Science Department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USA), where he leads a clinical image processing service group since 2002. He is also affiliated with the Imaging Biomarker and Computer-Aided Detection Lab at NIH. He received his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2002.
Dr. Yao’s researches focus on clinical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 aided detec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350 papers through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holds two patents in colon cancer CAD technique. Dr. Yao serves as guest editors for special issues on IEEE TMI,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MIG. He also organized workshops in MICCAI from 2010 to 2016. He co-edited 5 books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image analysis.
Dr. Yao received NIH Clinical Center Director’s Award in 2010 and 2016 for sustained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leadership in radiology image processing. He also received best paper awards in SPIE Medical Imaging (2011, 2013) and CARS (2002, 2013).
----
尹义龙(山东大学)
2000年在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南京大学做博士后,2002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山东大学工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35岁晋升教授、37岁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为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学科带头人。研究兴趣包括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医学图像处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其中在TIFS、TEC、TMM、PR、TCSVT、JBHI等国际期刊和CVPR、IPMI、MICCAI、CIKM、ICASSP等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2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4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现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常委、副秘书长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常委、副秘书长等学术兼职。多次承办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先后40多次担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出版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
----
张捷(复旦大学)
张捷,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功能网络及脑疾病。2008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获“香港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为牛津大学“系统建模分析与预测”实验室荣誉成员。发表SCI论文50余篇,2篇入选ESI全球top-1%高引用论文。发表杂志包括PNAS,Brain,Cerrebral Cortex等。其中2016在Brain发表的动态脑功能网络的工作被选为封面文章。美国2014年麦克阿瑟奖得主Bassett教授专门为此撰写了评论文章。
----
张龙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张龙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南京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影像学和代谢性脑病影像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和青年项目(2007)、江苏省重点病种规范化诊疗项目(2015)等课题。是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十二五期间科教兴卫工程优秀医学重点人才获得者。获得2015年度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个人奖项)、201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完成人)、2013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等科技奖励。荣获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第十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暨2015-2016年度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Radiology》《Circulation》《Hum Brain Mapp》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99篇。主编《全身CT血管成像诊断学》《CT血管成像诊断手册》《双能量CT临床应用指南》专著3部。
----
张拓(西北工业大学)
张拓副研究员,于2007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学士学位,2015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曾于2010年至2015年赴美国佐治亚大学联合培养。获2010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在包括cerebral cortex,MedIA等刊物和MICCAI等学术会议Proceeding发表论文60余篇。现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为Frontiers Neuroscience等期刊评审。